
问张廷玉是什么事而失宠的,还真不是什么大事,追其根源,张廷玉这棵树太大了,根深蹄固。
再加上一个鄂尔泰这位前朝老臣整天与张廷玉勾心斗角,各自的门生故吏遍布天下,虽然先帝临终有话,这两位老臣是留给自己辅佐朝政的,特别是张廷玉;前朝雍正帝有明确御旨,配享太庙。乾隆帝当然会遵从遗诏,并在张廷玉生前礼遇有加,可事情远不是那么简单,首先是张廷玉与鄂尔泰这两位整天宫斗,乾隆帝非常烦恼。
公子哥的乾隆帝不买账
作为风流倜傥的乾隆帝,执政初期对张廷玉,鄂尔泰这二人组合的前朝老臣还是器重的,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此二人闹开了两大派系。
雍正帝临终对继承人弘历交代了三件事,大意是:
①、张廷玉、鄂尔泰二人是留给你使用的,关键是如何使用,二人各有不同特长,二人可以相互掣肘。②、严防朋党,特别是二人门生故吏遍布朝廷上下,二人一文一武辅佐必能安稳,可要注意鄂尔泰形成尾大不掉之势,适当权衡。③、张廷玉可配享太庙。雍正帝留下的三条的前两条至关重要,而且偏偏就在乾隆朝发生了!由于乾隆帝的皇权的平稳过度,看似天下一篇欣欣向荣的景象,可朝廷的张廷玉,鄂尔泰二位已经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明面上虽然说得过去,但是在暗里勾心斗角,相互排挤不算,还指使相互弹劾。乾隆帝及时的对于他们各自的门派进行了打压,个别的免职、重罚。随着年龄的增长,张廷玉感觉力不从心,还经常唠叨,把雍正帝生前答应的配享太庙一事时不时的在乾隆帝面前提起,这让乾隆帝非常烦躁,此时的朝廷上下已经有以刘统勋为首的大臣对张廷玉进行弹劾。
张廷玉有些过分的要求
一、首先张廷玉要乾隆帝的承诺,乾隆帝说:既然是先帝答应的事,朕如何能反悔?二、不放心,(可能年龄大了)要乾隆帝给予保证,乾隆帝火了,保证,怎么保证?难道让朕给你写一份保证书吗?三、请辞,张廷玉以年事已高请辞回老家致休。乾隆帝不准,原因是(大概意思)如张廷玉这个级别的宰相,特别是配享太庙之尊荣,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四、再辞,乾隆帝准,张廷玉以年迈行动不便不能亲自谢恩,由儿子代为谢恩,乾隆帝大怒后,张廷玉又亲自到乾隆面前谢罪。这基本上就惹恼了乾隆帝,你不是不能动弹吗?这怎么又亲自来了,乾隆帝都觉得好笑,对张廷玉大加申饬,这回张廷玉彻底失望了。张廷玉毕竟是三朝元老,雍正帝临终有话,不然乾隆帝答应了必定办到,何况张廷玉一生谨小慎微,对朝廷忠心耿耿,最后在张廷玉去世后,还是把他的神位摆放到了“太庙”,让张廷玉享受世代香火。(图片来自影视资料及网络)本文属于作者邸晓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否则后果自负!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网友一起互动?评论、留言!
张廷玉何许人也?他是如何成为康雍乾三朝元老的?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张廷玉三朝元老的开挂人生。张廷玉是汉人,安徽桐城人。他的父亲是康熙王朝的大学士张英,他在家中排行第二,是个名副其实的官二代。受家庭的影响,张廷玉在成年后也步入仕途。在康熙三十九年时,二十八周岁的张廷玉考中进士,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之职,正式开始了官场生涯。有一次康熙皇帝命他赋诗,他作了两首七言律诗,因为文采出众,受到康熙皇帝的称赞,从而成为机要秘书,出入内廷。在康熙王朝他先后身居要职,他的才华也开始崭露头角。到了雍正王朝时,雍正大力培植自己的得力人手。张廷玉因各方面都很优秀,得以被雍正皇帝重用,成为雍正皇帝的近臣。每当有紧急奏事时,雍正皇帝都是口授大意,再由张廷玉整理呈稿御览。他的言论对雍正皇帝的影响很大,从此跻身于枢臣之列。张廷玉又是诸皇子的师傅,官至保和殿大学士。在雍正皇帝病危时,张廷玉与鄂尔泰等人被命为乾隆的顾命大臣,位极人臣。雍正皇帝更是在遗诏中说张廷玉可配享太庙,给了张廷玉极高的荣誉。享受太庙待遇的都是皇亲国戚,都是满人。而雍正皇帝却让张廷玉这个汉人享此殊荣,由此可见张廷玉在雍正皇帝心中的地位。而张廷玉也不负雍正皇帝的厚望,不遗余力地扶持乾隆皇帝。因学识渊博,他再次奉命成为诸皇子的师傅。每当乾隆皇帝出外巡幸,都让他留京总理事务,对他信任有加。乾隆皇帝封张廷玉为伯爵,这是武官才有的殊荣,做为文官的张廷玉不但拥有而且还可以世袭,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他的重视。张廷玉的儿子张若霭官至礼部尚书,因擅长画山水、花鸟,他的书法和画作供奉清朝内廷用。张氏祖孙三代历经康雍乾三朝,且被三朝皇帝重用,可谓满门朱紫合家顶戴。在满人执政的清朝,汉官本就为数不多,能身居要职更是凤毛鳞角,由此可见张氏三代的优秀。但张廷玉在晚年时却官运坎坷,常被乾隆皇帝怒斥,以至黯然离场。张廷玉已是三朝元老,在官场可谓摸爬滚打多年,又怎会惹怒乾隆皇帝,他又是如何倒台的呢?伴君如伴虎,君心太难测。上一秒可以给你无上的尊荣,下一秒也许就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张廷玉倒台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一,一朝天子一朝臣,大势所趋新皇帝在即位后,都会培植自己的亲信,重新选阁。他们对忠心于前朝的大臣大多有抵触情绪,极少重用,这就有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说法。但在新老皇帝接替时,前朝皇帝因担心后朝皇帝皇位不稳,又会命自己的得力重臣为顾命大臣保驾护航,结果就出现了怪圈现象。历朝的顾命大臣鲜有好的下场,这是顾命大臣的悲哀。一方面被推至权臣地位辅佐幼主,招人妒恨。一方面幼主羽翼丰满后卸磨杀驴,下场悲惨。张廷玉也不例外,因是前朝重臣,虽尽心尽力辅佐乾隆皇帝,却在乾隆皇帝利用完之后被舍弃。二,张廷玉明哲保身,却遭乾隆皇帝猜忌鄂尔泰和张廷玉同为雍正皇帝任命的顾命大臣,但因为张廷玉为汉官,鄂尔泰为满官,形成了两大阵营。两人间素有矛盾,互相挤兑,互相制衡。这些都是乾隆皇帝喜闻乐见的。后来鄂尔泰病逝,张廷玉就变成了一家独大。张廷玉为官多年,又历经三朝,岂会不知其中凶险。于是他明哲保身,以年老体衰为名,再三请求告老还乡。鄂尔泰虽死,但其党羽犹在,乾隆皇帝还想让张廷玉继续压制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他走。张廷玉的急流勇退,在乾隆皇帝看来是自私自利不顾国家利益的表现。张廷玉因身体不好未能亲自去谢恩这件事,让乾隆皇帝上纲上线变成了目无君王之罪、勾结朋党之嫌,因此被降罪削去伯爵之衔。三,张廷玉自身原因:过于注重名誉,引祸上身张廷玉为三朝元老,辅佐过三位皇帝,可以说劳苦功高。可让张廷玉心心念的则是雍正皇帝许诺他身后配享太庙之事,这对他来说是最高的荣誉,对他功劳的肯定。可是身后能否享受太庙之荣,则成了他的心病。在他年老时,他时不时地提醒乾隆皇帝配享太庙之事。许是年老智昏,他竟让乾隆皇帝给他出凭证,以保身后能入太庙。这是张廷玉做的最出格的一件事,也成功地惹怒乾隆皇帝。乾隆皇帝竟命人拿配享太庙的名单给张廷玉,让他自审是否够格,以此羞辱张廷玉。四,树大招风,招同僚妒恨张廷玉受宠三朝,位高权重,难免让有些大臣心生妒恨。官场向来捧高踩低,当乾隆皇帝对张廷玉有不满情绪时,自然有人见风使舵,罗列其罪状。尤其是满官鄂尔泰的党羽们更是拍手称快,誓拉其下马。但张廷玉为官恪守职责,谨小慎微,竟然无大错发生,这也让欲置其于死地的对手感到失望。但触怒龙颜就是错,最后乾隆皇帝采取大学士九卿的建议,对张廷玉罢配享太庙之荣。因其并无大错,则免其罪没有深责,张廷玉就此退出政治舞台。后张廷玉又因朱筌的事被牵连坐罪,原先所颁赐的诸物被悉数收缴。在张廷玉去逝后,乾隆皇帝最终遵雍正遗诏,让张廷玉配享太庙之荣。这也算对九泉之下的张廷玉一个告慰吧。一个尽心尽力地服务于朝廷的三朝元老,一生恪守职责的张廷玉,虽没犯大错,却因小事被皇帝降罪,就此黯然离场。臣子的荣辱不过是君王的一念之间。伴君如伴虎,这就是旧时君臣关系的真实写照。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强占自己的儿媳妇,民间叫扒灰,这是有悖伦理的丑闻。不过,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强占自己儿媳妇的君王可谓是屡见不鲜。比如春秋时期的卫宣公,楚平王,唐朝时期的唐玄宗李隆基,五代时期的后梁太祖朱温,宋朝时期的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接下来,食堂就为大家讲讲这些君王的荒唐史。
一、关系最乱的扒灰。首先说卫宣公。卫宣公是卫国第15任国君,也是春秋时期卫国第5任,他是卫庄公的儿子,名晋,继位前称公子晋。本来他是没有资格当国君了,早早的就被打发到刑国做人质。卫庄公死后,太子完继位,是为卫桓公。卫桓公十六年(前719年),卫桓公被弟弟公子州吁弑杀,公子州吁篡位夺权,是为卫前废公。一听这倒霉名字,就知道这哥们是个倒霉蛋。很快卫国大臣石碏就设计弄死了公子州吁,以及公子州吁的党羽石厚。而石厚就是石碏的儿子,也就是说石碏为了卫国弄死了自己的儿子,这就是成语大义灭亲的出处。这样一来,卫桓公、公子州吁先后领了盒饭,石碏就立了公子晋为君,卫宣公正式上线。卫宣公这人怎么说呢,荒淫无道,这四个字就是用来形容他的。他曾和父亲卫庄公的姬妾夷姜私通,并且一口气生下一个三个儿子,老大公子伋、老二公子黔牟、老三公子顽。请大家注意,春秋时期这些个叫什么姜的齐国的公主作风相当大胆,行事相当浪漫,是各国各种桃色新闻、八卦丑闻的女主角。但也不知道是不是姜子牙基因太好了,齐国公主以美貌闻名。卫宣公很宠爱夷姜,爱屋及乌之下,他一继位就将公子伋立为太子,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公子伋长大后,卫宣公为他订下一门婚事。新娘就是齐僖公的女儿,齐襄公和齐桓公的妹妹。可还没等公子伋成婚,卫宣公看到这个儿媳妇长得太漂亮了。色心一动,他竟这个漂亮儿媳妇给把娶过来了,立为夫人,因此这个儿媳妇又称宣姜。
卫宣公很能啊,先和自己老爹的老婆私通,又抢了自己儿子的老婆。更能的是,卫宣公身强体壮、宝刀未老,和宣姜成婚后,生下了两个儿子——公子寿、公子朔。接下来的剧本就很明显了,宣姜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公子寿继位,疯狂挑拨离间卫宣公和公子伋的关系。终于在宣姜的努力下,卫宣公准备弄死公子伋,于是他派公子伋出使齐国,而他则暗中派强盗拦伏杀公子伋,为了避免杀错人,特意告诉强盗,看见手拿白色旄节的人就杀掉他。瞧瞧卫宣公这事干的,先抢了儿子的老婆,又想要了儿子的命,这都是什么爹啊。但这事被公子寿知道了,他竟然顾念兄弟之情,毫不在乎太子之位,他把这事告诉了自己的哥哥公子伋,并派公子伋赶紧跑路。但公子伋也是一根筋,他觉得自己老爹要杀自己,自己不能跑。公子寿没办法,只好公子伋灌醉,然后偷走公子伋的白色旄节,最后代哥哥去死。等公子伋酒醒了,他赶紧跑过去救弟弟,结果晚来一步,公子寿被杀了,于是公子伋对强盗说:“应该杀掉的是我。他有什么罪?请杀死我吧!”强盗可管不了这么多,一并杀掉公子伋,然后报告卫宣公。这么一搞,卫宣公相当于一下死了俩儿子,但他无所谓,不是还有公子朔嘛。于是他立公子朔为太子。卫宣公十九年(前700年),卫宣公病逝,公子朔继位,是为卫惠公。卫宣公下线,但他扒灰引发的后续影响还在。卫惠公这人太坏了,公子伋和公子寿之所以会死,他是罪魁祸首,因此他很不得人心。卫惠公四年(前696年),同情公子伋和公子寿的卫国大臣将卫惠公赶到了齐国,立公子伋同母弟公子黔牟为君。结果十年后,卫惠公的舅舅齐襄公为了控制卫国,干涉卫国内政,率领诸侯攻打卫国,复立卫惠公为君。也就是从这时候开始,频繁的内乱让卫国国力一落千丈,卫国正式成为了齐国小弟。要不怎么说卫惠公不得人心呢?卫惠公复位后,卫国人依然同情公子伋,依然没有消除对卫惠公不满,卫惠公的地位仍然相当不稳固。这时,卫惠公的舅舅、宣姜的哥哥齐襄公想了一个匪夷所思的绝招。这招真是太绝了,怎么绝?食堂卖个关子,先给个友情提示,说说齐襄公是何许人也。齐襄公就是和鲁桓公妻子、自己妹妹文姜乱伦的那哥们。齐襄公连自己的妹妹都下得了手,就没有什么是他干不出来的。现在揭晓答案,齐襄公的绝招就是,他要自己的妹妹、卫宣公的遗孀,也就是卫惠公的母亲宣姜,嫁给卫宣公的另一个儿子,也是公子伋的同母弟公子顽。齐襄公的理由很简单,说当初宣姜本来就是要嫁给公子伋,结果被卫宣公扒灰,占为己有。现在卫宣公已死,宣姜与公子伋的婚约仍然有效。可公子伋已经死了,咋办?公子伋是死了,可他还有弟弟啊,兄终弟及,那就让公子伋的弟弟完成这个婚约。但是在卫国公子伋只有两个弟弟了,一个是卫惠公,一个就是公子顽。而卫惠公是宣姜的儿子,总不能让儿子娶亲生母亲吧,所以齐襄公就强迫公子顽娶了宣姜为妻。这样一来关系就全乱了。食堂先来捋捋,也就是说,宣姜是公子伋的未婚妻,又是卫宣公的妻子,同时又是公子顽的妻子,一女嫁三人,一个是老爹,两个是兄弟。卫宣公泉下有知,肯定傻眼了,儿子公子伋是自己的前任,而自己又是另一个儿子的前任。而活着的卫惠公更傻眼了,首先从卫宣公这算,公子顽是他哥,可从宣姜这算,公子顽是他继父,请问他该怎么称呼公子顽?还没等卫惠公算清楚,又出现了一个问题。宣姜是真能生,她嫁给公子顽之后,生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公子顽娶了自己父亲的妻子为妻,内心可能有点抗拒,但他的身体还是很诚实的嘛,没他配合,宣姜生不出这五个孩子。这也能看出宣姜有多漂亮,能让公子顽的身体这么诚实。而宣姜与公子顽的五个孩子,长子早夭,次子公孙申,三子公孙毁;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宋桓公,就是宋襄公的母亲;小女儿嫁给了许穆公,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诗人,许穆夫人。这样一来卫惠公更更傻眼了,他宣姜生的这五个孩子的关系全乱了。从公子顽这算,卫惠公是这五个孩子的叔父;可从宣姜这算,是同母异父的哥哥。这关系真是乱七八糟的,卫惠公一想,我干脆别算了,当自己的国君得了。
卫惠公三十一年(前669年),卫惠公病逝,其子赤继位,是为卫懿公。卫懿公江湖人称鹤哥,继位第三年就被舅姥爷齐桓公一通猛揍,狠狠的收拾了一通。这哥们不仅不想着如何治理好国家,反而荒淫逸乐,骄奢侈靡,而且喜欢养鹤 ,竟赐给鹤官位和俸禄。成语玩物丧志说的就是这件事。卫懿公九年(前660年)),卫国被狄人攻破国都,卫懿公被残杀,据说他身上的肉都被狄人给吃了,只剩下肝脏。卫懿公一死,卫国人拥立宣姜和公子顽的儿子公孙申继位,是为卫戴公。卫戴公继位后,卫国非常惨。赤狄攻破卫国后,跟着卫懿公出逃的卫国人国都之人只有700余人,再加上共、藤两地之民,总共就5000人。卫戴公更惨,他惨到只能在野外造草庵暂住,卫国其实与亡国无异。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卫戴公很快就病逝了,在位时间不足一年。幸亏在齐桓公此时正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称霸天下,卫国被狄人打成这模样了,身为天下霸主的齐桓公必须得帮忙。齐桓公先扶立了自己的外甥、卫戴公的弟弟,宣姜的小儿子公孙毁为君,是为卫文公。然后又出人出力,帮卫文公稳定形势,打跑盘旋在卫国境内的狄人,于是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复国,但复国后的卫国从此沦为小国。至此,因为卫宣公强占儿媳的风波才算结束。宣姜成为最大的赢家,她有三个儿子成为卫国国君(卫惠公、卫戴公、卫文公)。二、最惨痛的扒灰。接下来到第二位了,楚平王。楚平王,名弃疾,名字是好名字,人却是一个浑人。他是楚庄王的孙子,楚共王的幼子。楚共王有七个儿子,其中有四个儿子当了楚国国君,分别是楚康王、楚灵王、楚初王和楚平王。很明显,楚平王这个国君之位就是从哥哥手里抢来的。其实,楚平王能力不错,他继位那会楚国被吴国打得抬不起头。在他的治理下,楚国稍微站稳了脚跟。可他很快就犯了错误,楚平王有个儿子叫太子建。楚平王二年(前527年),太子建长大后,楚平王也为儿子张罗了门婚事,娶的是秦哀公的女儿孟嬴。秦国公主也很不赖,孟嬴就长得很漂亮,于是楚平王在奸臣费无极的怂恿下,动了心思。什么心思?他把孟嬴给娶了,而后生了个儿子公子轸,并且他还有意废了太子建的太子之位,立公子轸为太子。这可把太子建给恶心坏了,抢了我老婆还不算,还要抢我太子之位,这都什么事啊。别人要是抢,太子建得拔刀就砍,可这人是他爹,他也没辙。但父子关系再不如前,俩人矛盾越来越大,太子建不傻赶紧跑路,而太子建的心腹伍奢全家被楚平王诛杀。
但楚平王也没把伍家给杀绝,还漏了一个人,这人叫伍子胥,伍子胥后来就跑到了楚国死对头吴国,矢志复仇。伍子胥有多厉害就不多说了。楚平王十三年(前516年),楚平王病逝,侥幸逃过一劫,但把祸害留给了儿子。楚平王死后,公子轸继位,是为楚昭王。楚昭王十年(前506年),伍子胥带着复仇火焰和吴国精兵攻入楚都,楚国被打了个半死,元气大伤。伍子胥还不解恨,掘楚平王墓,鞭尸三百,以报父兄之仇。因为楚平王的任性,楚国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击,险些亡国。然而事情还没结束。楚平王挖下的坑,他的孙子还在填。楚昭王死后,他的儿子楚惠王继位,后来太子建的儿子白公胜回到了楚国。白公胜野心勃勃,他总感觉如果不是爷爷楚平王瞎搞,他爹太子建就是楚国国君,而他也将成为楚国国君。这么一想,他就觉得自己本来是楚国国君,干嘛要向堂弟俯首称臣?白公胜越想越气,楚惠王十年(前479年),白公胜起兵造反。最终兵败身死,但楚国也在白公胜叛乱中元气大伤。随着白公胜之死,因楚平王扒灰引起的动乱才结束,楚国为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三、最浪漫的扒灰。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可谓是流传千古,尤其是经过白居易的《长恨歌》渲染下,两人的爱情成为古代皇帝经典爱情故事。然而杨贵妃本是李隆基第十八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李隆基也玩了出扒灰,娶了自己的儿媳妇。“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李隆基和杨贵妃花前月下,不知道有多少花好月圆的浪漫故事。然而这个浪漫故事透支了唐朝的国运。
天宝十五年(756年),安禄山起兵造反,安史之乱,李隆基慌忙离京,流亡四川,途经马嵬驿,发生了著名的马嵬驿之变,杨贵妃香消玉殒。两人的孽缘至此结束。要不怎么说文人一支笔,黑的也能变白的,白的能变更白。在文人墨客的书写下,这桩乱伦丑闻,竟然成为千古浪漫的爱情故事。四、最疯狂的扒灰。轮扒灰,谁也不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对手。朱温出身贫寒,本是黄巢起义将领,关键时刻投降唐朝,而后反戈一击,剿灭黄巢起义。而后以四战之地征战天下,成为天下最大的军阀,最后一脚将大唐踹入坟墓,开启五代乱世,这是一个枭雄。毛泽东主席曾评价朱温道:“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可就是这么一个厉害角色,在爱妻张氏死后,开始放飞自我,暴露了荒唐好色的本性。晚年的朱温,趁几个儿子在外征战,要求儿子们每晚都要入宫服侍朱温。偏偏这些儿媳妇,为了自己的丈夫能继承皇位,纷纷抢着来干,而她们的丈夫个个举双手赞成。于是,朱温这一家子上演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荒唐的一幕。最终朱温养子朱友文的老婆王氏,技压群芳,床笫之间最讨朱温喜欢,朱温便承诺把皇位传给朱友文。结果引起其他亲生儿子不满,亲子朱友珪悍然发动宫禁政变,杀掉了朱温。朱温死后11年,后梁灭亡。上帝欲叫人灭亡,必先叫人疯狂,后梁用最疯狂的扒灰,不仅将自己送进了地狱,而且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五、最血腥的扒灰。终于到最后一位,西夏开国之君李元昊了,李元昊以最弱小的实力,开创西夏政权与辽、宋三足鼎立,堪称一代枭雄。很快,李元昊和朱温一样,也犯了同样的错,他开始沉迷女色,经常抢夺他人妻女,后来更是把魔爪伸向了自己的儿子。而被他抢的儿子叫宁令哥,是李元昊第一任皇后野利氏的儿子,后被立为太子。等宁令哥谈婚论嫁时,李元昊为儿子迎娶了没移氏为太子妃。但就在婚礼当日,李元昊看到儿媳妇年轻美艳,顿时起了淫心,把儿媳据为己有,册为新皇后,这一切和卫宣公、楚平王、李隆基都没多大区别。
但要命的是,宁令哥不是一根筋的公子伋、也不是无可奈何、只能跑路的太子建,更不是懦弱无能的李瑁。李元昊惹错了人!宁令哥本来就对父亲不满,李元昊废了他母亲皇后之位,又杀掉自己的舅舅,加上夺妻之恨,父子亲情价值几何?在宁令哥看来就是狗屁。宁令哥旧仇新恨一起涌上心头,于是在没藏皇后哥哥没藏讹庞的撺掇下,偷偷潜入皇宫,趁李元昊酒醉酣睡时,一刀割掉了父亲的鼻子,导致父亲流血过多死亡。宁令哥虽然报了“废母夺妻”之恨,却被人当了枪使,没藏讹庞又趁乱以\”弑君罪\”干掉了宁令哥及其母亲,然后拥戴自己妹妹不到1岁的幼子继位,掌握了西夏王朝的大权。以上,就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君王强占儿媳妇故事。哪个令你印象最深刻呢?
向敬之中国古代君王荒淫者多,有些枉顾人伦抢了儿媳做老婆。如春秋时期,卫宣公(?—前700)强占齐国嫁给太子伋(一作急子)的妻子宣姜,楚平王弃疾(?—前516)强占秦国嫁给太子建的妻子孟嬴,均纳为己妻,归为此类悖逆伦常的丑事。 他们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王,而在封建专制时代,有三个著名皇帝,亦热衷此事。最著名的是唐玄宗李隆基。开元二十二年七月,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在姐姐咸宜公主的婚礼上,看到杨玉环,一见倾心,于是找到母亲武惠妃,请求玄宗下诏将杨玉环册立寿王妃。婚后,两人甜美异常。有人向玄宗进言,说杨玉环“姿质天挺,宜充掖廷”,于是玄宗将杨氏召入后宫。开元二十八年十月,玄宗以为母亲窦太后祈福的名义,敕书杨氏出家为女道士,道号“太真”。天宝四年,玄宗把韦昭训的女儿册立寿王妃,遂封杨玉环为贵妃。玄宗说:“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古今宫闱秘记》卷三)。玄宗强娶了儿媳杨玉环,沉迷声色,重任奸逆,最后导致了长达七年多的“安史之乱”,险些毁掉了大唐王朝。强占儿媳的皇帝第二,则为后梁太祖朱温。朱温最初与发妻张惠感情很好,共同生活了二十多年,算同甘共苦的患难夫妻。张惠在朱温建梁前夕染病去世,临终嘱咐朱温不要冤杀部下、迷恋酒色。蔡东藩在《五代史通俗演义》中说:“张氏为温贤妻,临殁之言,史中虽未曾尽载,但亦不得谓全出虚诬,苏长公所谓想当然者,此类是也。汴有张氏,晋有刘氏,皆为开国内助,贤妇之关系国家,固如此其重且大者。”朱温代唐称帝后,追封张氏为贤妃,却忘记张氏遗言“戒杀戒色”。某日,他到大臣张全义家中避暑,一时高兴,命令张府所有女眷轮流陪睡,一睡就是十来天。而他在后宫,丧尽天良地下令儿媳轮流进宫侍寝。他的几个亲子不成器,为获宠立储,纷纷将自己的老婆送到亲爹的龙塌。他的养子朱友文也不谦让,主动献妻王氏邀宠。王氏最有姿色,也工于心计,侍寝最多,最后给朱温吹枕边风,将传国玉玺要转交给朱友文,故而导致诸子互相残杀,最后朱温被次子朱友珪联合马夫冯廷谔砍死。第三个强占儿媳的皇帝,则是西夏开国皇帝李元昊。建国之初,李元昊的文治武功卓有成效,但到了晚年好大喜功、沉湎酒色、不理朝政,经常在贺兰山离宫和诸妃嬉戏、纵情声色。他给二任太子、次子李宁令哥(宁林格)娶妻没藏氏,见其貌美,夺为己有,废掉太子之母野利氏的皇后,改立没藏氏为“新皇后”。几年后,宁令哥难以忍受夺妻之恨,加上没藏讹庞挑唆,于是持戈进宫,将李元昊削去鼻子,不久鼻创发作死去。好的,我来回答!
娶自己的儿媳,在现在听来好像有失人伦,可在封建时代却屡见不鲜,因为在家国一体的封建王朝,全天下的人和物都属于皇帝一个人的私有财产,只要他看中了,他的儿子也无可奈何!在历史上,不仅有娶儿媳的,还有些君王娶了父亲的女人——也就是自己的庶母。比如魏文帝曹丕,他称帝后就把父亲曹操的许多女人纳入后宫。大家熟知的武则天,同样也是被丈夫的儿子接入宫中,后来成为一代女皇。儿媳、庶母,毕竟跟自己没有血缘关系,尚能被古人接受。还有些禽兽皇帝娶自己的姑姑或者姐妹,则更让人不能理解了。比如南朝宋的第六位皇帝刘子业,看上了姑姑新蔡公主刘英媚,竟宣其姑刘英媚入宫见面,逼迫她从了自己的兽行。刘子业把刘英媚留在后宫,称她为谢贵嫔,而对外谎称刘英媚已经去世。更无耻的是,他还把姐姐刘楚玉接入宫中行苟且之事,真是历史上的奇葩!
再说娶儿媳的几个皇帝。1,首先会想到唐玄宗。李隆基有一个儿子,叫寿王李瑁,李瑁年轻时邂逅天生丽质的杨玉环,对其一见钟情,央求父母为自己娶杨玉环为妻,唐玄宗宠幸武惠妃,便做主替儿子娶了杨玉环,杨玉环成了寿王妃。婚后两人恩恩爱爱,生活十分幸福。但好景不长,武惠妃去世后,唐玄宗郁郁寡欢,对其他后宫佳丽提不起性趣,于是有人向他提出:您的儿媳妇杨玉环天下绝色,倾国倾城,不如让她入宫服侍您,保管您满意。唐玄宗听了以后怦然心动,居然真的下令让杨玉环入宫觐见,李瑁知道父亲此举的意图,却无力拒绝,只好眼睁睁看着老婆打扮地妖娆美艳入宫——他俩的夫妻情分便就此终结。
2,五代后梁开国皇帝朱温,是历史上著名的荒唐好色之徒。晚年时,他的几个儿子在外征战,几个年轻貌美的儿媳每晚都要入宫服侍朱温,这些儿媳妇动机并不单纯,她们是要靠着床第争宠为自己的丈夫争取继承皇位的机会,而她们的丈夫对此都是之情甚至支持的。养子朱友文的老婆王氏美艳风流,床笫之间最讨朱温喜欢,朱温便承诺把皇位传给朱友文,结果引起其他亲生儿子不满,亲子朱友珪悍然发动宫禁政变,杀掉了朱温——多行不义必自毙,这也许就是报应吧?
3,夏景宗李元昊(1003~1048年),党项族人,西夏国的第一位皇帝。他自幼喜读兵书,精通汉、藏文字,成年以后,立志成就霸业,如果没有后来的霸占儿媳一事,李元昊不失为一位具备雄才大略的英主。然而,他晚年沉湎于酒色,尤喜夺人之妻,以致身死宫闱,成为笑柄。他干的第一件出格的事是霸占了自己小舅子的老婆。李元昊的妻子,当时的西夏皇后名叫野利氏,野利氏的弟弟野利遇乞,遇乞的老婆名叫没藏氏,因为和皇后野利氏有姑嫂关系,所以经常出入夏宫。此女不仅生的貌美,又善于卖弄风骚,于是被李元昊看上了眼,与她有了私情。为了扫清障碍,和没藏氏光明正大地在一起,李元昊找到一个机会,假公济私,一刀砍了遇乞的头,顺手便将没藏氏拘入宫中。没藏氏此女水性杨花,一味献媚纵欢,李元昊对其大加宠幸,还把她的哥哥没藏讹庞封为国相,从此没藏家权倾朝野。延祚十年(1047年),太子宁宁哥大婚,这个太子是皇后野利氏所生。在太子大婚的典礼上,李元昊见儿媳没謻氏年轻美貌、楚楚动人,按捺不住,竟然不顾儿子的感受,将儿媳妇强行占为己有,纳为妃子。
对此,野利氏和宁令哥母子如何忍耐得住?于是两人设法先拿没藏氏下手。因为李元昊此时有了新欢,没藏氏正在失宠,野利氏趁机过去,指挥侍女,把没藏氏一头黑发尽行髡去,撵出宫为尼。而此时没藏氏正身怀六甲,没多久便产下一男婴,此儿便是以后西夏的第二个皇帝李谅祚。其兄没藏讹庞将此事密报给李元昊,李元昊大怒,废掉了野利氏皇后,幽闭别宫,同时册封没藏氏为西夏新皇后。但是,因为李元昊已经移情原来的儿媳,便得新忘旧,也不愿意没藏氏回宫,索性给点钱,将其寄养母家。古人常把“杀父之仇,夺妻之恨”列为深仇大恨,夺走自己新婚的妻子,宁令哥怎能不恨——即使这个人是自己的父亲!
先是娇妻被夺,继而母后被废,太子对他父亲的仇恨已到了极限,于是便寻找一个发泄的机会。勉强挨过一年,适值李元昊出猎,宁宁哥借随侍为名,带剑跟着,瞅准机会,拔剑出鞘,从他父亲脑后劈去。李元昊闻有剑声,急忙回顾,凑巧剑锋削来,闪避不及,一只大好鼻子随剑落地。李元昊忍痛呼救,卫士蜂拥前来,而宁宁哥却趁乱逃跑了。李元昊因鼻创甚剧,晕厥数次后,便一命呜呼了,时年46岁。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对于财物的取舍,尚口三遵从法度,何况“取人”,况且这个女人还是自己的儿媳妇呢?男人的一生,其实许多时候都是在忍耐中生存的,就比方说对于美色:恐怕天底下的男人都喜欢美女,可毕竟有法制、伦理及个人家庭责任的制约,只能止步于欣赏。回头看一下,那些霸占儿媳、乱伦姐妹的人,又有几个得到善终!所以,纵使你位居九五之尊,天下都是你的,但若自身不够检点,甭管自己的儿子还是天下臣民,都会与其渐行渐远,最后反目成仇。
感谢您的阅读,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三十九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四七。蒋氏姓源比较纯正,主要出自姬姓。其血统与来源与西周皇族有关,据《左传》、《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等所载,周武王弟周公姬旦有子名伯龄,周成王时受封于蒋(今河南固始东北蒋集,一说今河南光山县西),建立蒋国,为伯爵,史称其为蒋伯。春秋时,蒋遭楚灭,蒋伯的子孙遂以国名为姓,称蒋氏。伯龄以前的支系为:少典(太昊)-姬轩辕(黄帝)-姬玄嚣-姬蟜极-姬俊(帝喾)-姬弃(后稷)-姬不窋-姬鞠(鞠陶)-姬公刘-姬庆节-姬皇仆-姬差弗-姬毁隃-姬公非-姬高圉-姬亚圉-姬祖类(公叔)-姬亶父(太王)-姬季历-姬昌(周文王)-姬旦(周公旦)。
河南为蒋姓的最初发祥地,楚灭蒋后,蒋姓除部分留居河南外,大部外迁。秦汉之际,有蒋姓西迁入陕西,东迁入山东,其中在山东博兴、寿光的蒋姓繁衍的最为旺盛,故蒋姓世代有以“乐安”为堂号的习俗。蒋姓南迁较一般姓氏都早,始于汉代,东汉建武年间,逡道侯蒋横遭谗害,其九子避难四方,光武帝醒悟后,九子皆随地封侯,即:公华侯颍、会稽侯郑、临苏侯浙、临湖侯曜、浦亭侯巡、临江(今四川忠县)侯川、九江(今属江西)侯稔、云阳(今陕西淳化)侯默、函亭(今江苏宜兴)侯澄。可见,自蒋横以后,其子孙多数散居于我国南方的江苏、江西、浙江、四川、湖北、湖南等地,并且成为当地的开基始祖。如此反而使蒋姓活动范围大大增加。东汉末年,有一支从河南迁往山东东莱郡,三国时曹魏的蒋济即其后裔。此期有蒋休(西汉名臣蒋翊之十世孙)自乐安迁义阳羡县(今江苏宜兴),其子孙有迁浙江奉化之三岭。据考证,天下无二蒋,蒋姓中国人本出自于一家。汉代以后的蒋姓,大都出自江苏的宜兴,其始祖为函亭侯蒋澄,后来中国的蒋姓人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宜兴繁衍出来的。唐初,陈元光入闽开漳,有蒋姓将佐随往,此期有浙江天台之蒋姓移居浙江奉化。五代时,蒋翊的后人蒋显,出任四明监盐官,住在宁波城内的采莲桥,其后代文人蔚起,成为甬上望族。宋以后,福建、广东蒋姓已盛,元季,仕杰公(宋神宗金紫光禄大夫蒋浚明之裔)始迁奉化武岭禽孝乡(即今溪口镇),此即蒋介石之先祖。明清之季,有闽粤蒋姓移居海外。一九四九年,蒋介石败居台湾,蒋姓族人大批随往。如今,蒋姓已广布天下,尤以四川、江苏、湖南、浙江等省多此姓,上述四省蒋姓约占全国汉族蒋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
蒋姓系出姬姓,周成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在今河南光山或固始),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即蒋氏。西汉时有伯龄裔孙蒋诩,以廉洁著称。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也即后世所谓“九侯”。笔者最近查阅到了一部安庆怀宁蒋姓族谱,该谱以必举公为始迁祖。且该谱是潜山、英山、怀宁三县的联宗谱,在第十九世以前,三县蒋姓各自为派,英山省一公支派字派为“必仕水尚希汝时和大方正”,英山省八公支派字派为“在厚德必芫仕文学大方正”,潜山县文通公支派字派为“伯项永远兆吉庆时和大方正”,潜山县文通公另一支派字派为“胜子友永汝纹光盛世嘉高明”,潜山县文纪公支派字派为“傳伯敬永远兆吉庆时和大方正”,怀宁文信公支派字派为“兴朝大琳聪文山应延芝绍派植”。乾隆年间三县合派,规定潜山县自“明”字派以下、英山县自“正”字派以下、怀宁县自“植”字派以下均使用新派,新的字派为“如宗序赐章、同本燕(原为厚)贻昌、作善承家久、安居秉(原为学)道常”,道光年间,又新增二十字,即“存(原为德)心宜克广、忠义自成芳、复性由循礼、修身务立纲”。且谱中记载了该支蒋姓的出处,据载:
江南之蒋皆源于宜兴之函(o三声)亭,所谓九侯者是也。迨唐末有华公者,乃集贤学士义公之孙、偕公之子,为歙县别架,遂以宦籍居其地,传至本朝,人丁极盛,有冈村、桃源、蒋村、包村、洽舍、祁门诸派,不下万人。其家谱系宋元旧物,因怀谱有出徽州黄山,从江西迁潜、迁英、迁皖一语,特为访求,其中果有必举公者,字礼二,号显之,亦号发显,迁居江西瓦屑壩,旧牒因为联缀,今将徽谱自华公其直下世系列后……
亦即该支蒋姓为东汉九侯之一函(o三声)亭侯后裔,始迁祖必举公,由徽州黄山迁居江西瓦屑壩,其后裔分居潜山、英山、怀宁三县。值得注意的是,必举公仅一子万浩,转迁潜山,万浩有三子:元一、元二、元三。长子元一公生二子:省一、省八,其中省一公入赘萧姓,其子孙生承萧姓,殁归蒋姓,也即有些地区所谓的阴阳姓。次子元二有四子:良一、良二、良三、良四。其中良一生子文通、文政,良二生子文纪、文信,文信迁怀宁县。三子元三,迁居河南省光山县。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tdj.net/piaget/12248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