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历过大正自由民权运动,特别是昭和的军部独大,原来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的藩阀政治已经被削弱得很厉害了。
有一些家族还能留在政治中枢发挥一些作用的有:
公卿中五摄政家只有近卫,他三次出任首相,二次人气没有制止住陆军,导致芦沟桥事变演变为全面侵华战争,第三次任期临阵脱逃,导致东条组阁,发动了太平洋战争。
公卿中九清华家只有西园寺家,西园寺公望作为最后的维新功臣和元老重臣,没能阻止住军部的暴走。在他死后,日本彻底划入战争的深渊。
在维新功臣贵族中,作为木户孝允的孙子(实际是过级的外甥的儿子)木户幸一,作为裕仁天皇的宫内大臣和最心腹的顾问,木户对东条上台负有很大责任。
牧野伸显伯爵(明治维新三杰之一的大久保利通的二儿子)和他的女婿吉田茂等作为日本亲英美的外交官体系,基本在226事变后就被打入冷宫了。

不是。
日本皇族之后就是华族,现在已经没有日本华族这个说法了。华族是日本的贵族阶层,类似于英国这些君主立宪制国家里的伯爵、子爵一样,属于贵族阶级。
菅井友香,是榉坂46的队长,2015年以1期生身份加入,2016年正式出道。这位小姐姐不光长相不错,家境也很好,她小5就开始练习马术,家人在轻井泽拥有别墅。
伯爵只是个名号,没有实权。
伯爵是明治维新后的爵位,只是个贵族头衔没什么实权。当时分皇族,华族(贵族),士族,平民四等。华族有公,候,伯,子,男。伯在贵族中间位置。

伯爵不是官位,而是爵位。又称封爵、世爵,是古代皇族、贵族的封号,用以表示身份等级与权利的高低。公、侯、伯、子、男。中国自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伯爵的制度,伯爵是中国古代封建制度五等爵的第三等。《礼记·王制》:“公侯伯子男,五等”。周朝诸侯国中伯爵国有吴国、秦国、曹国、郑国、梁国、杞国、毕国、霍国、郕国、燕国等。秦、汉朝使用的二十等爵制度内没有伯爵。唐朝设县伯爵,宋朝、明朝有伯爵。清朝有伯爵,分三等。扩展资料:日本的爵位古代日本贵族分为公卿和大名两个系统。701年的大宝律令将官职在四位和五位的官员称为“通贵”,三位及三位以上的称“贵”,乃创立贵族制度。随后由皇族分出藤原氏、橘氏、源氏、平氏四大家族。后又发展出五摄、七清华、九清华等贵族世家等级。地方豪族则发展为大名。1884年实行华族制度,将旧公卿、大名及明治维新功臣分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废除了华族制度。
不是职位,是日本贵族的一个的等级。古代日本贵族分为公卿和大名两个系统。701年的大宝律令将官职在四位和五位的官员称为“通贵”,三位及三位以上的称“贵”,乃创立贵族制度。随后由皇族分出藤原氏、橘氏、源氏、平氏。后又发展出五摄、七清华、九清华等贵族世家等级。地方豪族则发展为大名。1884年实行华族制度,将旧公卿、大名及功臣分赐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日本废除了华族制度。扩展资料:欧洲伯爵:欧洲国家贵族爵位中,从最低级以上的第三级一般在中文里译作“伯爵”,在侯爵之下,在子爵之上。欧洲大陆部分国家的伯爵爵位名称出自的comes,意为“侍从”。例如,法语“伯爵”为Comte,出自拉丁文comitem,即comes的宾格。而在北欧国家,则有不同源的爵位名称Ja,原意是“部落首领”,与此同源的是英国的“伯爵”:Ea。德国的伯爵则称为Gaf,使用这一名称的还有、匈牙利等其他曾经受神圣罗马帝国和直接统治的国家。此外,英语里的conty(一般译作“郡”或“乡”)则来自法语Comte的英译,即Cont,原意是“伯爵的封地”。

没法比,不是一个体系。将军是军衔,而爵位是荣誉封号。将军这种东西是看实权的,另外将军也有等级。
1、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伯为长子,立长不立幼的传承规范,一些邻近国家受中国影响也以此为爵位名。欧洲中世纪以后,在中文里也用“伯爵”来翻译欧洲贵族爵位中相应等级的称号(例如法国Comte、英国Ea、德国Gaf、北欧Ja等)。
2、将军是属于高级军官的一级,是日本陆军军官最高的一级
将军这一级又分为3个级别,从低到高为:少将,中将,上将
少将:将级军官中最低的一级,一般情况下职务为旅团长或师团参谋长
中将:将级军官中第二级,一般情况下职务为师团长(个别为旅团长,例:阿部规秀在阵亡前是中将军衔,但其所辖部队仅是一个旅团)
上将:将级军官中最高的一级,一般情况下职务为方面军司令官
更多关于日本伯爵和将军哪个大,进入:https:mabcgongecomask866d8e1615831712htmzd查看更多内容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tdj.net/piaget/202475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