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刘姓伯爵,明代刘姓伯爵是谁

  • 明代刘姓伯爵是谁
  • 刘伯温,明朝开国元勋,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而著称于世,民间素有“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的说法。当然在朝堂上,刘伯温并没有如此玄乎其乎的能力,诚然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过程中,刘伯温的确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也并不是决定性的,李善长、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等元勋,他们的功劳无疑要比刘伯温来得大。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探讨刘伯温对于明朝的功劳到底大不大,而是来讨论下这位明朝开国元勋他所遗留下来的子嗣最终的结局如何。刘伯温一生育有二子,长子刘琏、次子刘璟皆为继室陈氏所生。

    长子刘琏

    刘琏生于元惠宗至正八年(1348年) ,此时他的父亲刘伯温刚刚结束在丹徒约两年的半隐居生活,准备参与到元末乱世的潮流之中。《明史》赞其“有文行”,即文章出众,有德行,因此在刘琏成年后,朱元璋见他十分聪明,是“欲大用之”。洪武十年(1377年),29岁的刘琏被任命为从六品考功监丞,掌给授诰敕之事,同时兼试监察御史一职。
    不久,刘琏即升任为从三品江西布政司右参政,掌江西一省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等事务,成为了明朝地方上权势最大的封疆大吏之一。只是也就在这一年,正当朱元璋要继续重用他,将他培养成与他父亲那样的朝中重臣时,刘琏却因不愿成为胡惟庸一党,而被胡惟庸的党羽逼死。《明史》载:“(刘琏)为惟庸党所胁,堕井死”。他死后,朱元璋是惋惜不已,但也无可奈何,遂只得是遣使祭灵,以示恩宠。
    总得说刘琏这一生虽短暂,但却并不平凡。正如时任国史院编修吴从善所言:“家为贤子,国有良臣,保有名爵,正而毙焉,生荣死哀,尚何道哉”,在刘伯温良好的家风下,刘琏被教育的很好,可谓德才兼备,在家他是贤子,在外他是良臣,虽是开国功臣之后,但却从来不恃宠而骄,更不会以权谋私,此后更是宁死也不愿意投靠奸臣,而是忠于朝廷。

    次子刘璟

    刘璟生于元惠宗至正十年(1350年),史书称其“弱冠通诸经”,他小时候就熟读四书五经,文韬武略是样样精通,较之其哥哥刘琏是不相上下。洪武十年,刘琏死后,刘璟本该是继承刘伯温的伯爵之位的,但他却没有去继承,反而是将这个爵位让给了自己哥哥的儿子刘廌,因此被朱元璋看重,为了表彰刘璟的兄弟情深,遂授他閤门使之职,赐“除奸敌佞”铁简,“百官不法,持此纠正”,是为天子近臣。
    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惠帝朱允炆即位后,因其削藩操之过急,致使朱棣起兵造反,不久南京告急,此时忠心耿耿的刘璟遂急忙返京,向朱允炆献平派十六策,可朱允炆并未采纳这些计策,但却命他与李景隆一起平定朱棣之乱。但是在与朱棣的对战中,刚愎自用的李景隆始终听不进去李璟的谏言,最终致使建文军大败。
    建文二年(1400年),刘璟带病赴京,再次向朱允炆进《闻见录》,陈述平定朱棣叛乱的计策,可朱允炆还是不愿意听从,此时心灰意冷下的刘璟最终决定弃官归隐,从此不再过问朝堂之事,再也不管惠宗朝的死活。1402年,朱允炆败亡,下落不明,朱棣于南京登基,是为永乐帝。此时朱棣爱惜刘璟的才能,于是准备诏刘璟再次入朝为官,可在接受到诏令后,刘璟却一直为答应前往。而后,恼羞成怒的朱棣遂下旨将他强行押来南京,逼他就范。但就算是到了南京,刘璟也是软硬不吃,无论朱棣怎么说,他就是不开口效忠,反而是用言语百般激怒朱棣。
    刘璟先是以“人臣事主,死而不贰”为由坚决不接受朱棣给予的官职,再是他也从不称朱棣为“圣上”,而是依然称他为“殿下”,言外之意就是不承认朱棣的皇位。此外,在一次召见时,刘璟更是直言不讳的与朱棣说道:“殿下百世后,逃不得一个‘篡’字”。因此当时的朱棣是震怒不已,不过此时朱棣还是没想要杀他,只是将他关进牢中。但是刘璟知道,他只要不降,朱棣总有一天是会杀了他的,甚至是会被满门抄斩,于是他索性就在狱中用发辫自缢,享年52岁。
    总得说刘伯温二子刘琏、刘璟,他们皆是大明忠臣,他们誓死效忠于大明皇帝,至死不渝。

    刘伯温最早娶了梧溪富氏,因富氏无生育,娶了侧室陈氏,1348年和1350年,陈氏为刘伯温生下2个儿子,分别取名为刘琏、刘璟,此时刘伯温快40岁了,仍蹉跎在老家,富氏死后陈氏扶正为继室,公元1360年,50岁的刘伯温出山辅佐朱元璋征战天下,大儿子刘琏13岁带着弟弟刘璟在老家侍奉陈氏。

    “神机军师”刘伯温,再神也没能算出晚年凄凉和儿子非命。

    公元1375年刘伯温在老家抱病离世,刘琏遵父遗命,将刘伯温所写所藏全献给朱元璋,夸其“忠孝俱著”,大喜后将刘琏留在朝廷,1377年委任为江西参政,但遭到胡惟庸党羽韩士原、沈立本等人的陷害,刘琏性情太刚毅,在1379年留下遗言“吾受帝命,参政江右,知报国而已,他所有不恤,何有于使哉”后,投井自杀,年仅32岁。

    刘伯温庙前院两座木牌坊,分别写着帝师、王佐,正德皇帝御书。

    刘琏死后,朱元璋有意让刘璟承袭诚意伯,被婉拒,朱元璋对其品行在加赞赏,最早授阁门使,后擢为十九子谷王朱橞谷王府长史,靖难之役时,刘璟坚决拥护建文帝,并献上十六策讨伐朱棣,结果可想而知,1402年朱棣成功篡位后派人抓刘璟进京,刘璟在狱中自尽,年52岁。

    图为刘伯温庙,悬挂有“钦建诚意伯庙”直匾。

    说一下刘伯温的后代,刘伯温死后,诚意伯爵位由刘琏长子刘廌承袭,不久受牵连贬掉了爵位,刘琏、刘璟都留有后代,但此后再无人继承爵位,直到嘉靖年间,刘伯温功业被提起,后人重新启用,刘廌六世孙,也就是刘伯温的九世孙刘瑜,被任命为处州卫指挥使,正三品,并承袭诚意伯爵位,崇祯年间,刘伯温后人刘孔昭任操江提督,积极抗清,还晋升为诚意侯,此时永嘉郡刘伯温一脉已发展到5万多人。刘伯温是历史上有名的“半仙”。在历史传说中,刘伯温不但通古识今,而且能够预知未来。甚至到了近代,都还有刘伯温曾经预测的事情,被验证的传说。(刘伯温)历史上像刘伯温这样的军师很多,每一次当朝代更迭的时候,都会出现这样的军师。他们帮助各自的主公进行战略规划和战术安排,让他们的主公在战场上如鱼得水,消灭了一个又一个的敌人,最终获得成功,一统天下。比如周文王、周武王的军师姜太公,齐桓公的军师管仲,刘邦的军师张良、陈平,三国时期曹操的军师郭嘉,刘备的军师诸葛亮,李世民的军师徐茂公、李靖,赵匡胤的军师赵普,明朝明成祖的军师姚广孝等等。他们的那些计谋和传说,在后世获得了广泛的传颂。不过这些军师中,被后世传得神乎其乎,甚至认为他们是“神仙”的,其实并不是很多,也就只有姜太公、诸葛亮等几个人。而刘伯温就是这样一个,不但能帮助朱元璋建功立业的军师,同时也被传为“神仙”的人。准确地说,刘伯温不是在后世才被传为“神仙”的,而在当世他就已经有了“半仙”的称号。当年朱元璋对于“称王”这件事情,一直犹豫不决。因为一开始的时候,有个叫做朱升的谋士,曾经对朱元璋讲“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规划,朱元璋一直按照这个战略规划布局他的统一行动。因此,究竟什么时候称王,朱元璋一直犹豫不决。后来,在北方红巾军刘福通、小明王韩林儿失败的时候,当时朱元璋想把韩林儿接过来,借韩林儿的名号,号令天下。但刘伯温告诉他,按照“天命”,你朱元璋才是真龙天子。所以不要把韩林儿接过来,免得请神容易送神难。接着,在朱元璋打败了陈友谅以后,刘伯温再一次敦促朱元璋及时“称王”,号令天下。当时刘伯温就是以“天命”学,说来说服朱元璋的。(韩林儿剧照)而且事实上,刘伯温在此前也有过在山中修行的经历,因此,后世普遍传说,刘伯温已经是一个半人半仙的人,是一个能够窥探天命,并且预测未来的人。既然刘伯温这么厉害,他当然就知道他的子孙后代的结局是怎样的,所以他自然会提前为他的子孙后代进行谋划。那么,刘伯温做过谋划没有呢?刘伯温的两个儿子,最终的结局是怎样的呢?事实上,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都很不好。刘伯温的大儿子刘琏后来被胡惟庸祸害,坠井而死。刘伯温的小儿子刘璟,后来参与到了“靖难之役”中。由于他坚决地站在朱允文的那边。因此,他最终被朱棣抓起来,关在监狱里面。虽然朱棣一直在劝说他投降,但是他坚决不投降,最后还用辫子把自己给勒死了。由此可见,刘伯温两个儿子的结局,确实是非常悲惨的。那么,是不是刘伯温没有为儿子们做过规划呢?(朱元璋)事实上,刘伯温是提前做过规划的。他临死前,把一本“天书”交给他的大儿子刘琏,让刘琏不要看,迅速交给朱元璋。刘伯温为什么会这样做?其实就是为儿子做规划。因为刘伯温既然是一个半仙,那么朱元璋肯定很担心刘伯温的儿子也拥有这样的本领,对自己的江山的稳定造成伤害。所以,刘伯温自然不会放过刘琏。而一旦刘琏把“天书”交给了朱元璋,而且还没有看过,那也就意味着刘伯温的这个大儿子刘琏,是一个比较平常的人,这样朱元璋就不会怀疑他了。刘伯温也为小儿子刘璟做了规划。刘伯温其实已经知道了,朱元璋会对胡惟庸下手,所以他给刘璟说,让刘璟在胡惟庸当政的时候,不要做任何事情,等到胡惟庸倒台以后,再把治国的良策告诉朱元璋。这样一来,朱元璋一定会重用他。刘伯温的这个安排其实是不错的,既避免刘璟参与到胡惟庸事件中,又让他儿子能获得朱元璋重用。不过应该说,刘伯温虽然为他的儿子们进行了规划,但是他并没有能够帮助他的儿子们逃过灾难。他避免了他的大儿子刘琏被朱元璋怀疑,但是没有避免他参与到胡惟庸事件中。他虽然让他的小儿子刘璟获得了朱元璋的重用,但是没有想到朱元璋的儿子们会发生内讧,互相打成一团。而刘璟不幸参与进去,最终死于非命。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刘伯温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确实能够看清楚很多事情,但是他并不是一个能够预知后世五百年的人。他是一个聪明人,一个杰出的人,但是并不是神仙。(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明代刘姓伯爵,明代刘姓伯爵是谁
    (刘伯温死后,两个儿子结局如何?)

  • 明代刘姓伯爵有哪些
  •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大多是后宫佳丽三千人。可是也有几个非常不寻常的皇帝,能做到了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虽然他们的结局都不算太好,但是也给后人留下了一些好故事。

    第一位:西魏废帝元钦

    元钦的父亲,是西魏开国皇帝元宝炬。元宝炬这个“开国皇帝”是十分窝囊的,他是随着在北魏待不下去的孝武帝元修一起,投奔关中的豪强宇文泰的。后来因为元修的生活作风问题,宇文泰将元修杀了,改立元宝炬为皇帝,正式建立了西魏。可以想象,西魏的皇室,从一开始就带有浓浓的傀儡味道。

    元宝炬登基之后,立元钦为皇太子,并将其送给宇文泰抚养。可能在宇文泰那里,元钦和宇文泰的女儿宇文云英已经培养出了朦胧的恋情。二人成年后,元钦迎娶了宇文云英。两个年轻人有情人终成眷属,立即开始了一段甜蜜岁月。成家的元钦激发了鲜卑男儿的血性,数次领兵镇守边疆,并立有战功。元宝炬死后,元钦登基为帝,立宇文云英为皇后。由于两人感情太好,心中眼中只有对方,所以元钦也没有另置嫔妃。二人一直保持着一夫一妻的生活,不管是从南北朝的社会情况来看,还是从鲜卑族的游牧传统来看,这种生活方式都让人惊叹。

    后来元钦逐渐受不了宇文泰的压制,开始密谋暗算自己的岳父。结果做事不密,宇文泰大怒,将元钦废黜,之后再将其毒杀。宇文云英痛不欲生,也跟着喝了毒酒而死,成为了历史上唯一一位殉情的皇后。

    第二位: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是杨忠的儿子。杨忠是北周十二大将军之一,是新兴贵族。为了进一步巩固家族势力,他为杨坚娶了八柱国之一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老实说,杨忠的地位是不如独孤信的。他们两家的亲事,其实杨忠有高攀之嫌。所以,杨坚在成婚当天,就跪着对妻子独孤伽罗发誓,此生自己所有的孩子,都必须由独孤伽罗所生。二人婚后,杨坚果然信守诺言,不纳妾不花心,只和独孤伽罗踏踏实实过日子。独孤伽罗也对得起杨家,和丈夫生下了五子四女。

    后来杨坚夺取了北周的天下,建立了隋朝,独孤伽罗正位中宫。独孤伽罗开始以自己独特的政治能力,辅佐丈夫治国。每次上朝和下朝之时,独孤伽罗必然与丈夫同辇而行,随时相视而笑,觉得对方真是自己这辈子的唯一。二人的感情也有曲折之时。杨坚晚年,对北周大将尉迟迥的孙女产生了感情。此事被独孤伽罗查之,竟然将这个年轻女孩杀死。杨坚得知后非常气愤,竟然只身逃离皇宫。后来在大臣的劝说下,才回宫与独孤伽罗重归于好。

    公元602年,独孤伽罗病逝。她与杨坚这段一夫一妻的岁月,一走就是五十多个年头,虽然并非一帆风顺,但夫妻感情一直很好。他们二人也被当成古代帝王的楷模,成为后人膜拜的对象。

    第三位:明孝宗朱佑樘

    明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长子,他的出生伴随着一个悲惨的故事:明宪宗迷恋万贵妃,到了没有原则的地步。万贵妃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在宫中大肆残害后妃和龙胎,听说谁怀孕,就会派人将胎儿处理掉。但是万贵妃自己,却又仅仅生了一个孩子,还夭折了。所以明孝宗年纪很大了,还没有子嗣。一次明孝宗梳头,对太监张敏诉苦说:“我年纪很大了,还没有儿子。”张敏立即跪倒,说:“皇上,你有儿子。你要是想看我带您去。”明宪宗大惊,赶紧让张敏说明情况。

    原来当初明宪宗宠幸过一个姓纪的宫女,结果这个宫女怀孕了。万贵妃得知此事,立即派人处理纪氏。来人不忍下手,便谎报纪氏并非怀孕。于是万贵妃没再深究,只是把纪氏打入冷宫了事。后来在宫中太监和宫女的保护之下,纪氏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就是朱佑樘。张敏把皇帝带过来时,朱佑樘上前一把抱住皇帝,亲热的叫着爹爹。明宪宗痛哭流涕,端详着孩子说:“像我,这是我的孩子!”于是马上昭告天下,立朱佑樘为太子。但是不久,朱佑樘的母亲纪氏突然暴毙,张敏也吞金而死。此事后来不了了之,极有可能是万贵妃所为。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宪宗皇帝做主,为太子朱佑樘娶太子妃张氏。张氏容貌出众,知书达理,确实是个标准的贤妻良母。朱佑樘和张氏相爱甚笃,两人的相处就像民间的夫妻一样。后来朱佑樘继位,封张氏为皇后。

    可能是由于万贵妃那段经历,让朱佑樘对女人有了一定程度上的抵触。所以在当上皇帝之后,也依然不近女色,虚置后宫,只与张皇后一人相处。可惜的是,张皇后的家人恃宠而骄,多有不法行为,家宅也建造得过于华丽。朝臣劝谏朱佑樘,但是朱佑樘看在张皇后的面子上,从来都不加以惩处教训。等到嘉靖年间,已经升格为太后的张氏和嘉靖皇帝不和,他的亲属又继续肆意妄为,最终给自己招来了祸事,导致张皇后抑郁而终。

    除了这三位,清朝还有两位在后宫中用情极深的皇帝,他们在心理上,其实也是在实行一夫一妻制。

    第一位:清太宗皇太极

    清太宗皇太极是清朝实际上的奠基人,他的感情生活十分丰富,年纪轻轻便娶了科尔沁部的贝勒之女哲哲。哲哲连续生了三个女儿,可是没有儿子。皇太极只能再娶科尔沁部贝勒之女布木布泰,也就是后来的孝庄太后。但是她仍然不生儿子。于是皇太极只能再次求亲科尔沁,娶到了已经是二婚的海兰珠。海兰珠入宫时已经是26岁了,正是青春未去、成熟艳丽的时候。皇太极对其一见倾心,很快就专宠海兰珠。

    皇太极对海兰珠的宠爱,可以从三个地方看出来:先是皇太极在册封妃子的时候,把海兰珠封为了宸妃,位置为妃位之首。而且,她所住的宫殿被改名为“关雎宫”,取“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之意;其次,海兰珠入宫之后,皇太极后宫除了布木布泰之外的其他嫔妃,全都没有生育记录;最后,海兰珠生产皇太极第八子时,皇太极宣布大赦天下,这是只有太子出生时才会有的举措。由此可见,皇太极对海兰珠用情之深。但是这个孩子很快夭折,海兰珠备受打击,很快也撒手人寰。时值明清松锦大战紧要之际,皇太极竟然为了爱妃而离开战场,连夜赶回盛京。看着爱妃的遗体,皇太极悲痛欲绝,几次哭晕了过去。后来他甚至下旨,停止国家的一切娱乐庆祝项目,就连松锦大战胜利,都没有开庆功大会。再后来给海兰珠的祭文中,皇太极写道:“朕自遇尔。厚加眷爱。正欲同享富贵。不意天夺之速。中道仳离。朕念生前眷爱。虽没不忘。”日后每次皇太极经过海兰珠的墓地,都要大哭一番。可见在皇太极心中,海兰珠就是自己的唯一。

    第二位:清世祖顺治

    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是皇太极和布木布泰的儿子。他的出生也算是传奇,在皇太极专宠海兰珠的某些空档,也宠幸了布木布泰几次,结果受孕生下了顺治。顺治六岁时,就在满洲的权力纷争下登基为帝。后来摄政王多尔衮掌控朝政,福临母子一度过得非常提心吊胆。顺治十三岁时,多尔衮突然身亡,这位年轻的皇帝开始真正地掌握朝局。

    顺治皇帝龙性初成,对女人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据汤若望的日记记载,顺治皇帝:“对女色方面有特别的兴趣,甚至到了大婚之后,人们仍听得到他的在道德方面的过失。”可见这个皇帝已经好色到了被别人指责的地步。但是到了顺治十三年,一个曾经嫁过人的女人入宫,彻底改变了顺治皇帝,这个女人就是董鄂妃。她出现在顺治生活里之后,几乎垄断了这位皇帝的所有宠爱,入宫不久就被封为了皇贵妃。顺治皇帝甚至为了得到董鄂妃而大赦天下,这是清朝从始至终的唯一一次。后来董鄂妃生下了皇四子,顺治欣喜若狂,在诏书中毫不掩饰地说这是“朕的第一子”。甚至为了这个孩子,顺治祭告天地,接受清廷王公大臣的朝贺,又下旨大赦天下,俨然是有立储的架势。

    可惜的是,这个孩子后来夭折了。董鄂妃备受打击,很快就逝世了。顺治皇帝悲痛欲绝,甚至觉得生无可恋,想要跟随禅宗高僧茆溪行森出家为僧。此事震动朝野,最后逼得孝庄太后出手,才将顺治制止。可是顺治已经觉得尘世再无牵挂,很快就感染了天花,随董鄂妃而去了。可见在他的心里,确实只有董鄂妃一个女人。

    提问者的意思是“皇帝只有皇后一个女人,没有其他嫔妃”的意思吧!这样的帝后夫妻在中国历史上还真有,最著名的是明孝宗朱佑樘和张皇后,及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明孝宗和张皇后中国历代皇帝基本上都是三宫六院,嫔妃成群。但是也有少数皇帝例外。明孝宗就是这个例外,终其一生,他身边只有张皇后一人,别无内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要从几方面说起:(一)孝宗从小历经磨难明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的儿子,明宪宗就是宠爱比自己大十几岁的万贵妃的皇帝。万贵妃生性奇妒,容不得明宪宗和别的嫔妃生孩子。朱佑樘的生母纪氏原是内府管理库藏的宫女,后来被宪宗临幸而怀孕,生下一名皇子,因为担心遭到万贵妃的迫害,命门监张敏带出宫去溺死。张敏不忍心,偷偷地把皇子藏起来,在安乐堂内抚养。五六岁了还没有名字,也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公元1475年,张敏才敢把真相告诉宪宗,宪宗立他为皇太子,给他起名为朱佑樘。(二)母亲死于宫斗,对孝宗影响很大朱佑樘被立为太子不久,母亲纪氏被万贵妃害死。朱佑樘小小年纪饱尝后宫生存艰辛及险恶,在提心吊胆中度日,没有亲情、没有温情、没有寄托的生活使他早熟起来。知道女人间的争风吃醋是后宫争斗的源泉,有争斗就会有牺牲。自己的母亲就是宫斗的牺牲品,他不想类似于自己的母亲的悲剧重演。万贵妃剧照(三)受程朱理学及儒家思想影响朱佑樘天性仁厚,从小被立为太子,接受严格的儒家教育。加上明朝程朱理学盛行,受“存天理,灭人欲”的影响,再加上儒家修身思想的熏陶,打造了朱佑樘不贪女色的良好品德。(四)张氏优秀,合孝宗品味公元1487年二月,姿色出众又知书达理的张氏被选送入宫,与太子朱佑樘成婚,并被册立为太子妃。同年九月,明宪宗逝世,朱佑樘登基,是为明孝宗,张氏也被立为皇后。明孝宗后宫只有张皇后一人,没有其他嫔妃。张皇后性格活泼,知书达理,温柔贤惠,深合孝宗的口味,在得知孝宗的身世后,对孝宗更是体贴入微。孝宗在繁忙的政务之余,总是和张皇后在一起读诗作画,听琴观舞,谈古论今。两人互敬互爱,伉俪情深,如同民间夫妻一样朝夕相处。像明孝宗这样对爱情专一的皇帝可不多见,像明孝宗一样只有皇后一个女人的皇帝更是绝无仅有。隋文帝和独孤皇后隋文帝杨坚和独孤皇后也是长期实行一夫一妻制的帝后。原因也有多方面:(一)独孤皇后的要求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是南北朝时期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女儿。公元566年13岁的独孤伽罗嫁给了26岁的杨坚。独孤伽罗还与杨坚约定两人一生都要相亲相爱,永不变心。她甚至还让杨坚发誓,绝对不能让别的女人为他生儿育女,杨坚出于对独伽罗的宠爱也答应了。所以杨坚的五个儿子和五个女儿都是独孤皇后所生。隋文帝和独孤皇后剧照(二)杨坚爱独孤皇后独孤皇后的娘家是北周名门望族,杨坚当时也是北周的骠骑大将军,慕名前往独孤府求亲。独孤信也早就注意到了这个年轻人,就答应了他,把小女儿独孤伽罗嫁给了他。虽然算是政治联姻,但是杨坚非常喜爱独孤伽罗,两人感情深厚。杨坚甚至答应独孤伽罗,为了爱情而不纳妾,只宠爱妻子一人。(三)独孤皇后奇妒公元581年,杨坚废掉了年幼的北周静帝,自称皇帝,建立了隋朝,封独孤伽罗为文献皇后。隋朝后宫虽然佳丽很多,却形同虚设,杨坚“惟皇后当室,旁无私宠”。独孤皇后为一国之母,废除了以往三妃六嫔的旧历,提倡简朴的生活,禁止嫔妃们穿华丽的衣服,更加禁止她们接近皇帝杨坚。有一次,杨坚趁独孤皇后养病的机会,宠幸了北周旧将尉迟迥的孙女尉迟氏,被独孤皇后知道了,趁隋文帝上朝之际将尉迟氏杖杀。气得隋文帝离宫出走了,半夜了才在大臣的劝说下回宫。经此一事,嫔妃们谁还敢接近隋文帝?独孤皇后剧照所以隋文帝与独孤皇后长期践行一夫一妻制,可以说独孤皇后是历代皇后中不遗余力提倡一夫一妻制度的第一人。公元602年,独孤皇后病逝,再也没人约束杨坚了,于是开始宠爱宣华夫人和荣华夫人。所以隋文帝也是长期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综上所述,历史上长期实行一夫一妻制的皇帝是明孝宗和隋文帝。所不同的是明孝宗是自愿的,而隋文帝是被迫的。不管怎样,这两位皇帝用行动证明了帝后之间也存在忠贞的爱情,他们也起到了很好的榜样作用。有,但很少。一夫一妻制,是现代社会进步之后才有的产物,体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但在中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所谓的“娶妻娶贤,纳妾纳色”。如果以皇家来比较,夫是皇帝,妻就是皇后,妾就是后宫妃嫔。一般来说除了少数朝代,皇后有且只有一位,妃嫔数量则无定数。但是凡事都有例外,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位坚持一夫一妻制的皇帝,分别为西魏废帝元钦、隋文帝杨坚和明孝宗朱祐樘。这三人之中,元钦是因为权臣宇文泰把持朝政,杨坚则因为皇后独孤氏家族势力强大,而朱祐樘在位之时既无权臣,皇后张氏又是平民出身,为何还会坚持一夫一妻制呢?到底是帝后情深,还是皇后嫉妒?这样做最终又对明朝的历史进程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今天笔者就来聊一聊。

    明孝宗画像

    帝后情深,大明皇室传统

    朱祐樘,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是广西土官之女纪氏。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十一月,6岁的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二月,鸿胪寺卿张峦的女儿张氏被册为皇太子妃,这一年朱祐樘18岁。六个月后朱见深驾崩,皇太子朱祐樘登基,是为孝宗。其实说起帝后之间的一往情深,大明王朝开国历来的历代皇帝,都对正宫皇后比较长情。比如太祖朱元璋之于马皇后,成祖朱棣之于徐皇后,仁宗朱高炽之于张皇后,宣宗朱瞻基之于孙皇后,英宗朱祁镇之于钱皇后。唯独到了明孝宗的父皇明宪宗朱见深这里有了一丝异化,成化皇帝不爱皇后,却偏爱年长自己十七岁的万皇贵妃。不过宪宗和万氏之间有始有终,也称得上是长情的代表。耳濡目染之下,明孝宗偏爱皇后,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但是大明历代先帝再怎么钟情于皇后,从不会因此耽误后宫妃嫔的选拔。孝宗登基之时,除了原来的太子妃张氏以外别无妃嫔。虽然当时朱祐樘本人尚未除丧服,包括在朝文武大臣和太皇太后、皇太后等人在内都认为选拔后妃刻不容缓。此时御马监左少监郭镛提出了一个折中的方案,既照顾到皇帝为先帝守孝,又不至于耽误皇嗣:

    先是,御马监左少监郭镛请预选女子于宫中或诸王馆读书习礼,以待服阕之日,册封二妃,广衍储嗣。—《明孝宗实录卷十一》

    张皇后画像郭镛的意思是先挑选一些女子,然后在宫中或者诸王馆(明代皇子成年出宫,但又尚未之国期间的住所)先对她们进行宫廷礼仪的培训,等到皇帝陛下除服之后,就可以直接册封为皇妃。这个建议合情合理,毕竟皇家子嗣为重,当年宪宗也是在父皇英宗驾崩半年之后就册立了皇后(宪宗在继位之前并没有太子妃)。然而诡异的是,郭镛的这个建议遭到了左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谢迁的强烈反对。左春坊左庶子是辅导太子的詹事府属官,翰林院侍读则是天子近臣,说明谢迁作为东宫旧臣,在太子登基之后依然深受信任。换句话说,谢迁的意思,就是孝宗本人的意思。所谓既然要反对,总要有反对的理由吧?那么谢迁的核心理由是什么呢:“今则中宫正位,内主得人矣。自余妃嫔,宜可稍缓”。意思就是已经册立了皇后,皇上不用担心子嗣,其他的后妃可以缓一缓。笔者以为这一定是张皇后的意思,理由很简单,当年宣宗原配胡皇后无子,贵妃孙氏生了英宗之后立刻逼得胡皇后退位让贤。而孝宗的祖父英宗原配钱皇后无子,差点让生了宪宗的周贵妃逼得死后不能和英宗合葬。有这样的成例在先,张皇后希望自己生育嫡长子之后再让皇帝纳妃,似乎也无可厚非。此事经廷议之后,礼部尚书周洪谟一锤定音,提出“姑如臣迁之言,行之于祥禫之后,庶为得礼”。皇帝去世一年称小祥,去世两年称大祥,去世二十五个月称禫(音dàn)祭,而所谓的“禫祭”指除丧服之祭。也就是说周尚书大笔一挥,皇帝纳妃的计划就推迟到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十月以后再来讨论。

    明宣宗继后孙皇后与原配胡皇后剧照

    一夫一妻,大明后宫怪象

    时间飞逝,当初周洪谟提出的纳妃节点很快到来。而在这近三年的时间里,孝宗和张皇后之间迟迟没有动静。因此十月二十二日宪宗禫祭刚刚结束,十月二十五日宗室亲王荆王朱见潚就上奏催立后妃。

    己酉,荆王见潚奏:“陛下继统三载,储嗣未闻。请遣内官博选良家女入宫,以备采择。”—《明孝宗实录卷三十一》

    朱见潚是孝宗堂叔,封国在湖广蕲州,其祖父荆宪王朱瞻堈和孝宗曾祖父宣宗朱瞻基是兄弟。和皇室之间的关系说近不近,说远也不算远。但是孝宗以兹事体大,需禀明太皇太后、皇太后之后才能施行为由予以了婉拒。而且其核心论据就在这一条“况祖宗朝册后之后,无遣官重选妃例”。说白了就是皇长子尚未出生,张皇后不同意选妃。顺便多嘴一句,这位荆王殿下日后因为有罪被押解入京,囚禁在皇宫西内(当年汉王朱高煦和景泰帝朱祁钰不明不白去世之地),后来更是被孝宗下旨赐死,成为明代第一位被公开赐死的亲王。这其中有没有张皇后的推波助澜,那就天知地知了。距离荆王上奏很快又大半年过去,孝宗依然“前星未耀,嗣续未广”。弘治四年(公元1491年)八月二十二日宪宗忌辰刚过,礼科左给事中韩鼎就在八月二十五日上奏,请求皇帝“遵古者天子一娶十二女之义,慎择幽闲以充六宫”。孝宗虽然以“朕自有处分”将此事糊弄过去,但是继位四年未有皇嗣,来自太皇太后、皇太后和朝臣的压力越来越大,孝宗被迫口头答应选妃。结果“省亲复任”回来的谢迁再次跳出来竭力反对,随即吏部听选监生丁谳上奏,请求皇帝“慎终如始,不为群小所惑”。

    戊辰,吏部听选监生丁谳言八事:一保圣躬。臣闻近有内庭将有嫔妃之选,用谕德谢迁之谏而止。所以颐养天和,保护圣躬者,可谓至矣。切恐左右谗巧之人或以皇储未建为言,亦足以移陛下之初意。伏望慎终如始,不为群小所惑,则可以跻仁寿而绵国祚矣。—《明孝宗实录卷五十》

    明武宗画像看看,危言耸听到了极点。太祖朱元璋生了26个儿子,后宫妃嫔无数,在65岁的高龄还在生儿子,不是照样“跻仁寿而绵国祚”么?直到弘治五年(公元1492年)三月,张皇后生下后来的武宗朱厚照,总算堵住了朝中的非议。甚至有野史说武宗并非张皇后所生,从日后武宗对张氏态度之冷淡,张氏对武宗态度之冷血来看,恐怕也并非空穴来风。那孝宗最终有没有纳妃呢?笔者以为没有。一来《孝宗实录》上没有记载,二来孝宗去世后神主牌回宫之时,当时宫中所有包括前朝后妃在内的所有女眷全部出动,其中没有孝宗的妃子。

    神主至,上举哀步行前导,亲王后随。至宫门外,太皇太后、皇太后、英庙皇妃、宪庙皇妃、中宫及公主宫眷等迎于宫门内举哀。—《明武宗实录卷五》

    这里的太皇太后,指宪宗皇后王氏。皇太后,即孝宗皇后张氏。英庙皇妃,指英宗后宫妃嫔。宪庙皇妃,指宪宗后宫妃嫔。如果孝宗有妃子,这里就应该多一个“孝庙皇妃”,可惜没有。结语:张皇后如愿以偿地有了自己的嫡长子朱厚照,后来又生一子,可惜三岁即夭折。对于竭力阻止孝宗纳妃的谢迁,武宗朝太监刘瑾的亲信焦芳在《孝宗实录》中对其大加鞭挞,称其为“小人”。后世文人相互,都以为焦芳是挟私报复,但仔细想想,焦芳说得没有错啊。

    而谢迁乃进此谀词献谄,以误孝庙继嗣之不广,皆此邪谋启之也。比观正德改元即立三宫,时迁适当国柄,略无一言论及,其奸鄙之迹甚明。盖以今日之立,为是迁寔不能复肆昔之邪谋矣。且古者诸侯尚一娶三姓,而备九女以广继嗣。况孝庙以万秉天子,独不得立三宫,可乎?小人图势利而不为国谋如此!识者恨之!—《明孝宗实录卷十一》

    明世宗画像孝宗死后,武宗在改元之后就册立“三宫”,如此违背先帝旧例之事,时任内阁大学士谢迁怎么不跳出来阻止?说他是小人,冤枉他了么?但是笔者以为,谢迁也不过是个替罪羊,真正的幕后黑手,还是那位张皇后。对于孝宗本人,笔者相信他对张皇后是真爱。但是张氏仗着皇帝宠爱,纵容两个弟弟昌国公张鹤龄、建昌侯张延龄为非作歹,无法无天。而她在“亲儿子”武宗朱厚照死后无嗣之时,竟然不为其立嗣,而是选择来自安陆的乡下少年兴世子朱厚熜来继位。原以为这个政治小白好操弄,没想到这位后来的明世宗人小鬼大,从权臣杨廷和手中夺回回朝政大权之后立刻对张太后展开清算。张鹤龄、张延龄兄弟俩都被世宗搞死,她本人则晚景凄凉。不知道张太后在嘉靖二十年(公元1541年)去世之时,有没有后悔当年阻止孝宗纳妃的举动?但凡孝宗还有儿子,她这个嫡母能过得如此凄惨吗?

  • 明代刘姓伯爵名单
  • 鲁国—姬姓,侯爵。系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公姬旦,佐文王、武王、成王有功,乃封其长子伯禽于曲阜,以辅周室。

    齐国—姜姓,侯爵。系炎帝裔孙伯益封地,今山东青州府。

    燕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君奭。封国地为今幽州蓟县。

    魏国—姬姓,伯爵。系周同姓功臣,曰毕公高。封国地为今河南开封府高密县。

    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鲜。封国地为今河南信阳县。

    蔡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度。封国地为今河南汝宁府上蔡县。

    曹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振铎。封国地为今济阳定陶县。

    成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武。封国地为今山东兖州府汶上县。

    霍国—姬姓,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处。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

    卫国—姬姓,侯爵。系王同母少弟,为康叔。封国地为今北京冀州。

    滕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弟,曰姬叔绣。封国地为今山东章丘县。

    晋国—姬姓,侯爵。系武王少子,曰姬唐叔虞。封于唐,后改为晋。封国地为今山西平阳府绛县东翼城。

    吴国—姬姓,子爵。系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之后。封国地为今吴郡。

    虞国—姬姓,公爵。系周太王次子姬仲雍之后。曰姬章已,为吴君,别封其为虞。封国地为今河东太阳县。

    虢国—姬姓,公爵。系王季子虢仲,文王之弟。封国地为今陕县东南之虢城。

    楚国—芈姓,子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丹阳南郡枝江。

    许国—姜姓,男爵。系伯夷之后,曰文叔。封国地为今许州。

    秦国—嬴姓,伯爵。系玄帝姬颛顼后裔。封国地为今陕西西安。

    莒国—嬴姓,子爵。系少昊之后。封国地为今莒县。

    纪国—姜姓,侯爵。系太公次子。封国地为今寿光市。

    邾国—曹姓,子爵。系陆终第五子晏安之后。封国地为今山东邹县。

    宋国—子姓,公爵。系商王帝乙之长庶子,曰微子启。封国地为今睢阳县。

    杞国—姒姓,伯爵。系夏禹王之后。封国地为今开封府雍丘县。

    陈国—妫姓,侯爵。系帝舜之后。封国地为今陈县。

    蓟国—姬姓,侯爵。系帝尧之后裔。封国地为今北京顺天府

    明代刘姓伯爵,明代刘姓伯爵是谁
    (周朝十大姓氏排名?)

    原创文章,作者:admin,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gxtdj.net/piaget/21250323.html

    发表评论

    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